Media

媒体频道

17 2016/03

她20岁他26岁,还有他,相连22年

电视台的晚会还没结束,李萍就哭了起来,她低着头,埋身在宽大的座椅里, 像一只受伤的兔子,那年,她20岁。“其实,当时的泪水并不因为难过,只是感激。”22年后的此刻,李萍似乎依旧不能抽离对于彼时的记忆,“就这样记得他的好,我一直感到前所未有的振奋。”她20岁的那年,他26岁!26岁,是个挺神奇的年纪——统治世界的天才太少,大器晚成者亦不会太多;对于大多数成功者而言,26岁,人生轨迹的指向已渐明晰。那时,26岁的袁晓峰,就正站在他人生的第一个巅峰之上,只是,他并没有因此忘记初心,也不曾不去低头看看脚下的路,一如他后来身处低谷之时也不曾沮丧。于是,天地之间就多了一段延续了22年之久的情缘。当然,这并不是一个love story,而是一个关于大爱情怀的故事。22年前的一次资助,成就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大学生,圆满了一个幸福家庭。

让我们随着李萍,重回90年代的陕西礼泉:一个农村女孩,1994年参加了高考,并收到了华北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。那个时候,农村孩子能考上个大学实在不易,那在整个村子里都是大喜事,但收到通知书的那一刻,李萍本就残缺不全的家里却愁云密布。“父亲是山,是家里的顶梁柱,但我家,只有妈妈一个人撑着,我的父亲一直身患重病,为了给父亲看病,家里几乎变卖了所有能换成钱的东西,但最终,我们还是没能留住父亲,也欠下了巨额外债,小弟并因此辍学。”李萍说起那段经历时,仍然有着淡淡的伤感和感动:“那个时候,出去打什么工也没法子在一个多月里挣够2000元的学费啊,尤其是随着开学报名日期一天天的迫近,我和妈妈总会捧着录取通知书相拥而泣。就在我觉得我的大学梦就要破碎的时候,三八妇乐公司的袁晓峰先生通过报纸得知了我的情况,他立即与报社和我取得了联系,在他的帮助下,我终于如期走进了大学的校门”。走进高校的李萍也没有让袁晓峰和所有帮助过他的人失望,在学校里,她品学兼优,并以一个农家弟子的淳朴本色赢得了老师同学的喜爱。有意思的是,当时,李萍所在的华北工学院44941班的同学,在《光明日报》上看了袁晓峰资助李萍上大学的故事,还集体写信给袁晓峰表达感谢,并表示他们都会努力学习,将来也会将这种热心助人的爱心传递下去。就这样,李萍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,而正是在那个时候,她也收获了一份爱情——李萍与她的大学校友兼老乡李先生在毕业的那一年确定了恋爱关系,并一起回到了陕西宝鸡。 当然,李先生现在也成为了她的老丈夫、她孩子的父亲。“我也是礼泉人,但由于从小就跟着父亲去了兴平,因此我们之前并不认识,所以没有袁晓峰先生的帮助,李萍就不会上大学,她不上大学,我们就永远不会碰面。”李先生回忆起这段故事的时候,甜蜜并感恩着:“所以,我们对人对事一直都是抱着一颗感恩之心,现在,我们一家三口生活得很幸福”。

22年里的温情延续,成就了一段口口相传的佳话,传递了一份大爱情怀。故事如果到了这里就画上句号,似乎就没有什么太特别的了。当然,我之所以会知道这个故事,并认识故事的主人公,就是因为故事还在延续...从22年前的那次资助开始,尤其是大学毕业之后,几乎每逢年节,李萍和她的丈夫李先生每都要去看望袁晓峰,如若不巧无法见面,他们也会发个短信,问候一声。其间,曾有那么两三年,因为各种变故,他们一度失去了联系,但最终,李萍和她的丈夫还是想方设法和袁晓峰恢复了联系……时间就是这么奇妙,有时候你觉得一切都变了,有时候你又觉得什么都没变,其实,更多的时候,改变只有一点点,那就是容颜。而不变的,则是一颗感恩的心,还有在他们之间传递了22年的温情。他们的故事,当时不但报纸进行了报道,还先后被搬上了咸阳市和陕西省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,并因此在当地被传为佳话。但在袁晓峰的感觉中,他们之间的一来一往相当的风轻云淡,很亲切,就像家人的那种感觉。

袁晓峰说,他也是农村出来的孩子,知道农村孩子,尤其是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对大学的那种渴望,所以,他帮了她。更主要的是,“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从做三八妇乐这个企业开始,不管是我个人还是企业,就从来没有放弃过公益,哪怕是在企业落入最低谷的那几年。而这,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初心吧”。不忘初心,淡然而行,这种态度无疑是有感染力的,而李萍和她的丈夫显然感受到了这种淡然却又强大的力量。也正因为如此,在他们之间传递的温情,似乎正在向一个更博大的方向演化。李萍和她的丈夫说:“这么多年来,除了常说让我们生活的更幸福之外,袁晓峰先生从来没有要求过我们别的什么,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情怀。那么,现在我们的生活慢慢好起来了,我们也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比如,资助几名偏远山村的小孩子上学”。在李萍和她的丈夫眼中,这并不是什么善举或者义举,他们,只是想把这种爱心和情怀传递下去,从而“让更多和当年李萍一样的孩子感受到温暖、看到希望”。毕竟,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时代的清晨,而非晚上!

相关新闻